首页 > 精选资讯 > 严选问答 >

呆若木鸡来历和典故

更新时间:发布时间:

问题描述:

呆若木鸡来历和典故,急到失眠,求好心人帮忙!

最佳答案

推荐答案

2025-07-09 04:06:58

呆若木鸡来历和典故】“呆若木鸡”是一个常见的成语,用来形容人因惊吓、惊讶或紧张而表现出一种呆滞、无反应的状态。这个成语虽然听起来有些贬义,但其背后却有一个深刻的历史典故,源自古代的斗鸡文化。

一、成语来源与典故

“呆若木鸡”最早出自《庄子·达生》篇,原文如下:

> “纪渻子为王养斗鸡。十日而问:‘鸡已乎?’曰:‘未也,方虚骄而恃气。’十日又问:‘鸡已乎?’曰:‘未也,犹应响影。’十日又问:‘鸡已乎?’曰:‘几矣。鸡虽有鸣者,已无变矣。’”

这段话讲的是齐宣王让一个叫纪渻子的人训练斗鸡。经过多次观察,纪渻子认为这只鸡已经达到了“呆若木鸡”的境界——它虽然看起来没有反应,但实际上已经完全进入了最佳状态,能够冷静应对一切挑战。

庄子通过这个故事,表达了一个深刻的哲理:真正的强大不是表面的嚣张,而是内在的沉稳与克制。这种“呆若木鸡”的状态,是一种高度专注和内敛的表现。

二、成语含义演变

时间阶段 含义变化 说明
古代(先秦) 内敛、沉稳、专注 源自《庄子》,强调内在修养
中古以后 呆滞、无反应 被引申为因惊吓或紧张而失去反应能力
现代 多用于贬义或调侃 形容人被震惊或尴尬时的呆样

三、现代用法举例

- 褒义用法:在某些语境中,“呆若木鸡”也可以表示一个人非常专注,比如:“他在比赛中呆若木鸡,全神贯注地盯着对手。”

- 贬义用法:更多时候是形容人被吓到或尴尬得说不出话来,比如:“他听到这个消息后,呆若木鸡,半天没回过神。”

四、总结

“呆若木鸡”最初源于《庄子》中的斗鸡故事,原本是赞扬一种沉稳内敛的精神状态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这一成语逐渐演变为描述人因震惊或紧张而显得呆滞的常用表达。尽管其现代用法多带贬义,但从历史角度来看,它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思想。

成语 呆若木鸡
出处 《庄子·达生》
原意 内敛、沉稳、专注
现代含义 因惊吓或紧张而呆滞
用法 多用于贬义或调侃
哲理 强调内在力量胜于外在表现

免责声明: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