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旰食宵衣是什么意思】“旰食宵衣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来形容君主或官员勤于政务、日夜操劳的辛苦状态。这个成语出自古代文献,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色彩,常用于赞美那些为国家、百姓尽心尽力的人。
一、成语释义
词语 | 含义 |
旰(gàn) | 天晚,天黑 |
食 | 吃饭 |
宵 | 夜晚 |
衣 | 穿衣服,引申为起床 |
整体解释:
“旰食宵衣”意指在天黑才吃饭,在夜深才穿衣睡觉,形容一个人工作到很晚,几乎没有休息时间,非常辛苦地处理公务。
二、出处与用法
出处 | 《旧唐书·太宗纪》 |
原文 | “朕每念此,未尝不惕然警惧,旰食宵衣,不敢自安。” |
用法 | 多用于形容领导、官员或有责任感的人工作繁忙、勤政爱民 |
三、成语含义总结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旰食宵衣 |
拼音 | gàn shí xiāo yī |
释义 | 形容日夜操劳、勤于政务 |
出处 | 《旧唐书·太宗纪》 |
用法 | 褒义词,多用于赞美他人辛勤工作 |
近义词 | 废寝忘食、夙兴夜寐 |
反义词 | 疏于职守、懒惰怠工 |
四、现实意义
在现代社会,“旰食宵衣”虽然不再适用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,但它依然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。它提醒我们:
- 责任意识:无论身处何职,都要有担当精神;
- 奉献精神:为集体、为社会做出努力和牺牲;
- 珍惜时间:合理安排时间,提高效率,避免无效劳累。
五、结语
“旰食宵衣”不仅是一个成语,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。它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勤政为民、无私奉献的推崇。在今天,这种精神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。